作者:楊倩
常見金屬失效類型可分為斷裂、腐蝕、磨損、變形四大類,其典型原因及針對性處理方法如下:
一、斷裂失效
定義:金屬構件在受力時發生整體或局部斷裂,失去承載能力。
1.脆性斷裂
典型原因:
材料韌性不足(如低溫下的低碳鋼“冷脆”、含磷超標鋼);
存在先天性缺陷(如鑄造裂紋、焊接未焊透、夾雜物超標);
工藝不當(如淬火后未回火導致硬度極高、脆性增大)。
處理方法:
選材優化:選用低溫韌性好的材料(如低溫鋼9Ni鋼),控制雜質(磷、硫)含量;
工藝改進:避免應力集中設計(如將尖角改為圓角),焊接后進行探傷(UT/MT)確保無缺陷,熱處理時嚴格控制回火溫度以消除脆性;
使用環境控制:避免構件在極端低溫或沖擊載荷下工作。
2.疲勞斷裂
典型原因:
長期承受交變應力(如軸類、彈簧、齒輪),表面存在微小缺陷(劃痕、腐蝕坑)作為裂紋源;
表面粗糙度差、應力集中(如鍵槽、螺紋根部未倒圓);
材料強度不足或內部夾雜物導致應力集中。
處理方法:
表面強化:采用噴丸、滲碳、氮化等工藝提高表面硬度和疲勞強度;
結構優化:消除應力集中(如加大過渡圓角、優化螺紋結構);
定期檢測:通過無損檢測(如磁粉探傷)及時發現表面微裂紋,更換老化構件。
3.過載斷裂
典型原因:
實際載荷超過材料抗拉強度(如設備超載、設計載荷計算錯誤);
材料強度不達標(如錯用低強度鋼替代高強度鋼)。
處理方法:
載荷控制:嚴格限制設備使用載荷,避免超載;
-選材糾正:按設計要求選用對應強度等級的材料(如用45鋼替代Q235鋼承擔高載荷);
-結構加強:增加構件截面尺寸或采用補強設計。
二、腐蝕失效
定義:金屬與環境介質發生化學/電化學作用,導致表面損傷或性能下降。
1.均勻腐蝕(全面腐蝕)
典型原因:
金屬表面與腐蝕性介質(如酸雨、工業廢氣、海水)全面接觸,發生均勻溶解(如碳鋼生銹、銅材氧化)。
-處理方法:
防腐涂層:涂覆油漆、鍍鋅、鍍鉻等隔離介質;
選材耐蝕:選用不銹鋼、鋁鎂合金等耐蝕材料;
環境控制:在腐蝕性環境中添加緩蝕劑(如鍋爐水中加磷酸鈉)。
2.點蝕(小孔腐蝕)
典型原因:
鈍化膜局部破壞(如不銹鋼在含氯離子的海水、鹽水環境中,氯離子穿透鈍化膜形成小孔);
表面存在夾雜或缺陷,成為腐蝕源。
處理方法:
選材升級:用耐腐蝕的高鉻鉬不銹鋼(如316L,含Mo元素)替代304不銹鋼;
降低介質腐蝕性:減少環境中氯離子、氟離子濃度;
表面處理:通過電解拋光提高表面光潔度,減少缺陷。
3.晶間腐蝕
典型原因:
奧氏體不銹鋼(如304)在450~850℃焊接或加熱時,晶界鉻元素與碳結合形成碳化物,導致晶界貧鉻,在腐蝕介質中沿晶界腐蝕(如不銹鋼焊縫附近的“敏化區”)。
處理方法:
固溶處理:焊接后加熱至1050℃以上,使碳化物重新溶解并快速冷卻,恢復晶界鉻含量;
選用低碳/超低碳不銹鋼(如304L,碳含量≤0.03%)或含鈦、鈮的穩定化不銹鋼(如321),避免碳化物析出。
4.應力腐蝕開裂(SCC)
典型原因:
拉應力(工作應力+殘余應力)與特定腐蝕介質共同作用(如碳鋼在堿性溶液中、黃銅在氨水中、不銹鋼在氯離子環境中),形成沿應力方向的裂紋。
處理方法:
消除應力:通過退火處理消除焊接、冷加工產生的殘余應力;
隔絕介質:采用涂層或襯里隔離腐蝕性介質;
選材抗SCC:如用雙相不銹鋼替代奧氏體不銹鋼,提高抗應力腐蝕能力。
三、磨損失效
定義:金屬表面因相對運動或摩擦,導致材料逐漸損耗。
1.磨粒磨損
典型原因:
硬顆粒(如泥沙、金屬碎屑)進入摩擦面,劃傷表面(如挖掘機鏟斗、泵葉輪與含沙水流接觸)。
處理方法:
表面硬化:采用堆焊耐磨合金(如高鉻鑄鐵)、噴焊碳化鎢涂層;
過濾介質:在設備入口加裝過濾器,減少磨粒進入;
結構優化:將滑動摩擦改為 滾動摩擦(如用軸承替代滑動接觸)。
2.粘著磨損(咬合磨損)
典型原因:
摩擦面潤滑不良,金屬直接接觸并發生原子間粘著,隨后撕裂(如軸承缺油、齒輪嚙合面潤滑失效)。
處理方法:
加強潤滑:選用合適粘度的潤滑油,定期補充油脂,避免干摩擦;
材料配對:選用互溶性差的材料組合(如鋼與青銅配對,而非鋼與鋼);
表面減摩:涂覆二硫化鉬、聚四氟乙烯(PTFE)等減摩涂層。
3.疲勞磨損(接觸疲勞)
典型原因:
滾動或滑動接觸表面受交變應力,產生疲勞裂紋并剝落(如齒輪齒面“點蝕”、軸承滾子表面剝落)。
處理方法:
提高表面硬度:通過滲碳、淬火等工藝增加表面硬度(如齒輪滲碳后硬度達HRC58~62);
控制接觸應力:優化齒輪模數、軸承型號,降低單位面積載荷;
清潔潤滑:避免潤滑油中混入雜質,防止疲勞裂紋提前萌生。
四、變形失效
定義:金屬構件因塑性變形超過允許范圍,導致尺寸或形狀超標,失去功能。
典型原因:
載荷超過材料屈服強度(如螺栓被擰斷前的塑性伸長);
高溫下長期受力發生蠕變(如鍋爐管道在高溫高壓下的彎曲);
熱處理不當導致材料強度不足(如回火溫度過高使硬度下降)。
處理方法:
-增強強度:選用高強度材料或通過熱處理(如淬火+回火)提高屈服強度;
結構加固:增加構件剛度(如加筋板),減少變形;
控制溫度:避免高溫環境下的過載使用,對蠕變敏感構件定期檢測尺寸變化。
總結
金屬失效處理的核心邏輯是:先通過失效分析確定根源(材料、工藝、環境或設計問題),再針對性采取“選材優化+工藝改進+使用控制”的組合措施,從源頭預防失效重復發生。
來源:公眾號“檢驗檢測那點事唄”
(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)